首届燕氏宗亲联谊会会议资料之六《联谊会上的讲话》

    中华燕氏网 2008-12-18 7:38:07 燕涛


                                            在首届中华燕氏宗亲联谊会上的讲话
各位宗亲:
       上午好!
       秋高气爽、景色宜人的中国水电之都-----湖北宜昌敞开了热情奔放的怀抱。
       来自北京、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辽宁、内蒙古、四川、贵州、广东等十八个省市区的全国燕氏宗亲代表汇集于此、济济一堂,迎来了欢欣鼓舞、热闹非凡的时刻。这是一个令我们全体代表激动和无限自豪的日子,又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日子,开创了全国燕氏宗亲三千多年以来进行大规模的团结互助、加强交流的历史先河,是燕氏历史发展长河中继往开来的又一重大事件之一。如今,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继续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华姓氏学文化的发展和研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她是我国社会学、历史学和民俗学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盛世里同样充满了勃勃生机;她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和大统一发挥了和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她还可以推动历史里社会民俗和民风的研究,在佐证重大历史事件都具有重要意义。燕氏宗亲在全国范围内定期举行宗亲联谊会,通过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征求各地区、各行业的意见和建议,选举出德才兼备、德高望重的族人组成理事会共同讨论和决定带有全局性的宗族内部的发展规划和重大事件,是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行政策的、是现实的、有效的、可行的,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进行燕氏宗族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由之路,是目前燕氏在国内进行宗亲交流和姓氏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舞台,填补了我国社会人文科学中的遗传科学对于燕姓进行深入研究的空白,她也填补了中国姓氏全国宗亲联谊会组织里关于燕氏全国联谊会组织机构的空白。
       各位宗亲,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自从步入到计算机的网络信息时代以后,燕氏全国各地宗亲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也因此变得更加畅通无阻、畅快淋漓、无所不在和无时不有。燕氏宗亲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需要更大规模的团结交流,需要更大规模的打造资源共享平台,需要更大规模的互助互爱,需要更大规模的建设燕氏全方位、多角度、多种层次和途径的合作,以此打造我族的综合实力,达到壮大燕氏宗亲全国大家庭的实力,推动燕氏宗亲在全国的全面迅速发展。“一花独放难为春,万紫千红最迷人”,此时此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我国燕氏各支、各系族人代表终于历经艰难险阻,克服了种种困难来到宜昌,迎来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我们不负伟大历史时代的召唤,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勇担重任,继往开来。我们欢欣鼓舞、欢歌笑语、齐聚一堂、共叙族事,共同庆祝我燕氏宗亲同胞的发展和壮大,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们的心永远是连在一起的。
       各位宗亲,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了中华燕氏得姓始祖—召公。召公也称召康公,系西周文王之子,因最初封邑食采之地在召,今陕西省宝鸡市歧山县城西南的刘家原村一带,(现在该县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故称召公或召伯,召公姓姬名奭,公元前十一世纪政治家,距今约三千壹百年之久,被后世奉为(北)燕国始祖。召公助其兄武王灭商有功,克商后受封于北燕,燕国国都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琉璃河镇董家林一带。西周初定、百废待兴时,召公奭留在国都镐京“勤王”-----辅佐宗周年幼的成王,而令其长子到北方的燕国就封,其长子姬克遂成为第一代燕王。召公是在平定管、蔡和商遗----武庚之乱后才腾出手来集中精力经营北疆的。他和长子姬克一起发动了长达几十年的殖民战争,以强大的武力横扫和征服了这一“商遗地区”后,迅速扭转战争轨道为和平发展轨道,逐渐将工作重心转变到发展奴隶制社会生产力上来。燕国政权建立和平稳发展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周朝统治者对这一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以补充战争时期的非正常减员而导致的劳动力严重不足,以期达到加速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这些人加上原有的殷商顽固遗民,再加上大批的土著居民,经过了长期的民族融合,使当地最终产生了以周人文化为主体,又有殷遗、土著等诸多文化因素为补充的姬燕文化,该文化代表着燕国政权。是居于主流地位的统治文化,代表了燕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原有的土著文化在其巨大的冲击力下迅速发生变异瓦解,被逐步分化开来,最后融入到姬燕文化中,实现了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征服性融合。毫无疑问,西周燕文化应该是殖民燕国文化在土著燕国文化基础上融合发展而来的,或者说,西周燕文化是周人分封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后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然而到了战国时期,无终和燕山以北的山戎等少数民族部落联合起来长期病燕,几乎使燕国政权颠覆。时代的发展总会产生时代的伟人,燕国经过了昭王中兴,国力重新强盛,燕昭王在击退东胡后在北国边防先后设置了渔阳、右北平、上谷、辽西、辽东五郡,使燕国疆域和国防向北和东北扩张到今辽宁省的全部,此后,燕国在文化和体制上和中原大地开始完全融为一体。西周的燕国共享社稷823年,燕侯共沿袭四十三世,至燕王喜这一代为秦国所灭,时年为公元前222年。她在周初分封的五十多个姬姓国中最后灭亡,成为周王朝在东北边疆御敌的最后堡垒。
       各位宗亲,我始祖召公位列“三公”之一,也是“周初四杰”之一。天津博物馆现珍藏有1976年出土的文物----太保鼎,此青铜器为西周初期铸造;在成王时为太保,与兄长周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的广大地区,召公主之”,河南三门峡市博物馆现珍藏有分陕石碑一通为证。召公历经了西周文、武、成、康四世,居官数十载,于康王26年与世长辞,相传享年108岁,是西周政坛名副其实的长青树。他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曾亲自参与制定了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一系列政治措施,使“刑罚四十年不用”,出现了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局面;他勤于政务,体恤民间,出巡途中在甘棠树下决断刑狱,使官员、庶民等各阶层都能各得其所,从而留下了“甘棠遗爱”这一称颂千古的历史典故;宋朝诗人彭汝砺有诗赞颂曰:“燕人爱召公,公去不忍攀”,明朝诗人李元伯也有诗曰:“在昔召公去,国人爱甘棠。在今树已空,时复吹清风。”;《陕县志》有文献记载称召公为“历代有专祠、为名宦之首焉”等句;在北京历代帝王庙里,东、西两庑殿共崇祀了从黄帝名臣以来的79位名臣(兴起于秦汉时期对历代帝王和名臣的崇祀,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已形成了定制),召公奭(列第三位)等在东庑殿享祀,是首批享祀者之一;现在中华大地上有许多地名就是历代的人们在各个时期为了纪念伟人召公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而命名的,这些地方有:河南济源的天坛区邵原镇、江苏扬州的江都市邵伯镇、四川达州的开江市甘棠镇、贵州毕节地区的黔西县甘棠镇、广西南宁的宾阳县甘棠镇、福建宁德的福安市甘棠镇、屏南县甘棠镇、湖南娄底的双峰县甘棠镇、湖南怀化的会同县甘棠镇。以上种种足见我燕氏始祖不但是周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而且是深受人们爱戴景仰的社会活动家,《诗经•召南•甘棠》记载和透露出的甘棠遗爱精神三千多年来为人们耳熟能详、被人们传唱至今,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中必将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当代生活着的每一位燕姓宗亲都应为有这样一位千秋争颂、万世共敬的贤德祖先而津津乐道和豪情满怀。上述传自召公的燕国史称北燕,在周朝时还有一个南燕国,相传是商朝时有位叫伯倏的贵族被封到燕地,建立燕国,在今河南新乡市延津县一带,南燕统治者的享国较短,亡国后伯倏的后代也依照当时的传统,以燕作为姓氏,繁衍至今。无论是姬姓北燕还是姞姓南燕,源流追溯其根本都是传自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五千年前的黄帝轩辕氏,都是轩辕黄帝的直系后裔,因而也就有了“天下无二燕”、“天下燕姓是一家”的统一说法。
       各位宗亲,我燕姓一直比较单一和单纯地繁衍生息着。东晋末年的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一支----慕容氏部落来到中原,在华北大地上先后建立了四个以“燕”为国号的政权,其国亡后民有以燕为氏者。唐朝时期,临近东北的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也有燕姓。当代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蒙古族、回族,西南地区的苗族、侗族、彝族和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此姓。这是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形成的民族融合的独有现象在姓氏学上的客观反映;在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或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大社会变革条件下产生的民族大融合、姓氏大融合,这些对燕姓姓氏的群体遗传都具有较大程度的影响。
       各位宗亲,燕姓得姓3000多年来,繁衍生息、播迁流徙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目前分布生活在祖国大陆的所有省市区和台湾地区、美国、加拿大等处。按地域计,主要有:山东大部、青海东部、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北部、吉林西北,燕氏人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12%,中心地区可达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2%,居住了大约26%的燕氏人群,在陕晋、冀豫大部、山东东端、京津大部、皖苏北部、湖北北部、重庆西部、四川北部、甘肃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吉中部、黑龙江东部,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6%—0.1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2%,居住了大约50%的燕姓人群。按人数计,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宋朝时期,我燕氏大约有五万两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大姓姓氏的第170位。明朝时期,燕姓人口因战乱急剧减少,大约只有两万人,江西为燕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燕姓人口的三成;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南、山西、河南、河北、四川等地。根据公安部2007年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目前共有50万左右燕氏各族同胞,在中华诸姓氏中名列第232位,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021%,即十万人中有二十一位燕氏宗亲。
       各位宗亲,《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入了历代燕姓名人有27名,占总名人数的0.06%,排列在名人姓氏的第223位,这个比例高于燕氏人口在全国人口的比例;燕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的第325位;燕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4%,排在并列第222位;燕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3%,排在并列第261位。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了我燕姓同胞自春秋时期登上历史舞台后,在历朝历代都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和卓越的才干,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领时代之风骚的人物。我燕氏历史上著名族人名单及主要事迹排列如下:至圣先师孔子的得意门生燕伋,今陕西宝鸡人,公元739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渔阳伯从祀孔庙;公元1000年(宋真宗咸平三年)加封汧源侯;公元1530年(明世宗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燕子,如今在陕西省千阳县,有在其故居上建立的“望鲁台”,号称“中华尊师第一台”这是当地人民对先贤的最好纪念。西汉宜城侯燕仓;东汉折奸侯燕广,中郎将燕瑗;北魏大臣燕凤,官封平舒侯,加镇远将军,今山西大同人;北魏大臣燕崇,官终河内太守,封下乐侯,今辽宁北镇人;燕子献,北齐大臣,官至尚书右仆射,今四川广汉人;隋代内仕上士燕荣,官任青州大总管,今陕西华阴人;唐代“谏议大夫”燕钦荣;宋代计量发明家、博物学家、机械制造专家、书画家燕肃,今山东青州市人,进士出身,性精巧,曾造指南车、记里鼓车,又创记时莲花漏,世称精密,曾在知明州任上绘制《海潮图》,著作《海潮论》一书,对潮汐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导了渔业生产和海上交通,该书今已不传;官终礼部侍郎。北宋著名画家燕文贵,所画山水自成一家,富于变化,人称“燕家景致无能及者”,画作《溪山楼观图》和《烟岚水殿图》真迹流传至今,《溪》图被日本大阪美术馆珍藏,今浙江湖州人;燕若冲,宋神宗时任南阳县令,为政清平;武信节度使燕达,宋代将领,御西夏,战功赫赫,官至殿前都指挥使,今河南开封人;燕宁,金代将领,以战功官至山东安抚副使;元代湖广行省右丞、词人燕公楠,著有《五峰集》,现已失传,今江西永修人;明代太仆寺卿燕善,永乐21年举人,曾任湖广武陵知县,驭吏以严,抚民以宽,号称良吏,今江西德化人;近代著名法学家燕树棠、字召亭,历任北京大学法律系主任、国民政府大法官、新中国政治学会理事等职,河北定州人;民国时期黄埔高级将领燕廷标,革命烈士,在1936年参加过西安事变,山西洪洞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燕鼎九,抗日英烈,牺牲于河南汝南;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燕文龙,历任总参政治部副秘书长、群工部长和炮兵指挥学院政治部主任、副院长等职,山西沁水人。他们分别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社会科学、教育、卫生、文化艺术等领域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载人类历史发展的史册上,他们的不朽功勋将永载燕氏宗族历史发展的史册上,他们的模范事迹将是我们全国燕氏族人工作、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各位宗亲,据现在珍藏于各地民间的燕氏族谱(家谱)记载,我各地、各支系的燕氏族人目前分别使用着多个堂号,如:招贤堂、范阳堂、上谷堂、树德堂、晴川堂和乐心堂等。其中很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是“招贤堂”和“范阳堂”两个堂号。这里主要介绍“招贤堂”堂号的来由,根据正史史料记载,该堂号系纪念北燕国第三十九世国君燕昭王姬平(公元前312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勤身忧民,支持变法改革,但由于用人不当,将王位交给了空谈误国的权臣子之,给燕国造成了空前的内乱。邻近的齐国和中山国乘虚而入,很快占领了国都--蓟城,杀死燕王哙,“毁其宗庙,迁其重器”。燕昭王就任于危难之际,他想要重振燕国,报齐国入侵和杀父之仇,使燕国恢复到先祖召公奭时期繁荣昌盛的景象。他知人善任,拜郭隗为老师,“改筑宫室而师事之”,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以优厚的待遇向天下广招贤士。他在燕下都修筑了一座黄金台作为聘礼,请郭隗住在黄金台上的招贤馆,赐给郭隗黄金万两,又派人到全国各地张榜招贤。于是许许多多的贤士从四面八方奔赴燕国前来应聘。军事家乐毅从魏国而来,政治家剧辛从赵国而来,哲学家邹衍从齐国而来,武将屈庸从卫国而来,一时期形成了“士争趋燕”的景象。一时间群贤毕至、人才济济,燕昭王量才器使,做到了人尽其用;同时在国内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项改革,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由此留下了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千古美谈和“千金买骨”、“金台招贤”、“请自隗始”等脍炙人口的成语。经过了长达28年的修明政治、改革弊端的艰辛历程,燕国国力重新强大起来。公元前296年,燕昭王联合赵国灭掉了中山国;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授以相国印,率领燕、赵、楚、韩、魏五国联军大举伐齐,一举攻克齐都临淄,其后燕昭王又命令乐毅继续扩大战果,五年中,共占领齐国70余城,紧接着,燕昭王又派遣大将秦开率军打败东胡,拓地千里,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至此,燕国取得了自“春秋五霸”以来空前未有的胜利,燕国的国势也随之达到了强盛的巅峰。燕姓后人为缅怀奋发图强的燕昭王,纪念他任人惟贤的博大胸怀和使燕国重新走上强国之路的丰功伟绩,就将自己支系的堂号命名为“招贤堂”,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范阳堂:三国时魏改涿郡为范阳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涿州市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区一带。上谷堂:公元前279年燕置上谷郡,治所为沮阳,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集聚在此地的燕姓后人为了纪念先祖的恩德和功名,也用以显示祖宗的光荣,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就以此地名作为本支系的堂号来纪念先祖,即使日后搬迁到异地或者家族势力衰落也会袭用原来的称号,即不改变堂号。有堂号的支系就会在燕氏宗祠里使用堂联,燕姓宗祠常用的对联有:1“燕国启姓,范阳阀阅”;2“官荣亲卫,业授圣门”;3“用兵先爱,抚民以宽”;4“兰征业梦,莲漏按时”;5“春秋圣门列高第,永乐德化有循良”;6“挥毫成就渡海图,聚贤为筑黄金台”;7“刻木牍而除追扰,作莲漏以定晨昏”;8“望出上谷范阳郡,得姓南北二燕国”;9“召支世泽昌麟趾,伋脉家生起凤毛”等。有历史、文学功底的宗亲还可以继续编写适合自己支系使用的堂联供后人使用,以繁荣我燕氏大家庭的宗族文化。
       各位宗亲,滚滚的历史车轮轧过了3100年的漫长岁月,驶入了全新的21世纪。世纪之交的公元1999年,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十大慈善家之一、三门峡市政协常委、三门峡市召威黄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启民先生有感于此,毅然斥资1300万元,在三门峡市西郊风景区的“周召分陕”的钟鼓楼原址上重新修建了气势雄伟的甘棠苑,使这座初建于公元1479年即明代弘治九年秋天的召公祠等建筑更加肃穆庄重。为弘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一历史伟人,由文化部主管、民政部备案的学术机构-----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于2007年4月25日在甘棠苑挂牌成立了召公文化研究中心,吴启民先生担任主任。他在国内各大院校的历史系、社科系聘请了几十位研究员、副研究员以及特约研究员,就召公精神实质和内涵进行广泛深入的专业性、系统性研究,并将我始祖召公奉为“廉洁奉公之祖”和“亲政爱民之范”,同时每年还要聘请国内思想界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来到三门峡举行召公文化研讨会会议。广泛宣传召公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廉洁奉公、亲政爱民思想精神,这些进步思想深入人心了,对大力推动党内的廉正风气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中华全体燕氏同宗理应是召公廉正、勤政、亲政、爱民精神的天然继承者、宣传者、传播者和身体力行者,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全国燕氏同宗尤其是领导、干部务必具有一种忧患意识,有一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我们要在始祖精神的感召下,以始祖为楷模,以始祖为榜样,提高修养,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作为轩辕黄帝子孙的我们才无愧于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无愧于我燕氏的始祖召公和不屈不挠、奋斗前进的列祖列宗、无愧于生活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各位宗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春秋时期的燕伋家族首创了真正意义上的燕氏家谱起,我燕氏宗亲的分支系绝大多数都拥有自己支系的家谱资料,这些资料详细记载了各个支系的源流、迁徙、堂号、派辈、祖坟位置、历史名人等,这些资料对于中华燕氏宗亲联谊会汇总研究燕氏的国内分布情况,对于研究各个支系间的亲疏、远近传承等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然而,由于经济、文化、交通、理念等原因,流传至今沿袭下来的燕氏家谱资料并不多见,现在国内的大型图书馆里很少有燕氏家谱,保存家谱最多的上海图书馆里也没有,只在民国首都南京博物院珍藏了一套不完整的宣统元年即1909年的树德堂《古沛燕氏家谱》,现在距今刚好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里,越来越多的燕氏有识之士将更多的本支系珍藏的《燕氏家谱》捐赠到了各地的大型图书馆里,以期达到完好保存资料,交流使用资料等目的。为了更好地在全国大陆范围内推动此项工作,中华燕氏宗亲联谊会大会号召:全体参加和因故未能出席本次大会的代表,在会议闭会期间团结和带领各支系的燕氏全体族人完善和修订各支燕氏家谱。要做到积极稳妥、率先垂范,要做到身体力行、鞠躬尽瘁,要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出知识、有智慧出智慧,即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中华燕氏宗亲联谊会大会号召:燕氏各个支系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实事求是,以保留下来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如墓碑的碑文、碑刻,史书、方志中记载的人物传记等,以家族流传下来的传说得到族人共识为参照,以各个支系生活着的宗亲个体的基本情况为基础,承前启后,论字排辈,可以采用欧体家谱记载法也可以采用苏体家谱记载法,将本家族的燕氏历史发展脉络完整地记载清楚了,就基本上可以算是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世了。各位宗亲,修订家谱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自古皆然,量大面广,千头万绪,工作量十分巨大,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假,绝不生搬硬套、凭空臆想。各位宗亲,只有我们把燕氏各地的支系家谱资料都搞得完善、充实了,才能为不远的将来进行燕氏宗亲全国范围内联合修谱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联谱成功后的燕氏大家族就是要效仿孔、孟、颜、曾四个儒家姓氏家族在全球统一排辈、统一家训的情况,使中华燕氏宗亲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脉络清晰、辈份整齐、繁衍不息、团结一致的大家族。燕氏后裔将以朝气蓬勃的全新姿态展现自己的风采,使古老的燕氏家族重新屹立于多姿多彩的中华姓氏大家庭中。
       全国燕氏宗亲联谊会全体代表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一定能够抢抓机遇、互相交流、加强团结、共同进步,不段开创全国燕氏宗亲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全新局面,为全国燕氏宗族的团结壮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全国燕氏宗亲联谊会全体代表在各地、各自工作岗位上还要团结和带领同样积极活动着的燕氏宗亲其它成员一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提高层次、做大做强,共同谱写全国燕氏全体族人团结、交流、进步、和谐的全新篇章。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各位宗亲,本届全国宗亲联谊会响应全国燕氏宗亲团结、交流、友谊、进步的呼声,勇敢地举起了时代的火炬。她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和鼓舞人心的大会,她必将以历史的史无前例而永载史册,她必将演奏着我们伟大时代脉搏的最强音。
       各位宗亲,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首届中华燕氏宗亲联谊会理事会的周围,团结和带领全国五十万燕氏各族同胞,奋发图强、扎实工作、埋头苦干、以在各自工作岗位取得的优异成绩迎接第二届中华燕氏宗亲联谊会胜利召开。
       为弘扬“召公文化精神”而努力奋斗。
       为弘扬“姬燕文化精神”而努力奋斗。
       为加强燕氏宗亲的广泛团结和深入交流而努力奋斗。 
       祝愿大家国庆愉快、工作顺利、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召公文化研究会研究员:燕 涛 

                                                                                              2008年10月2日 于湖北宜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