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燕国发祥地——琉璃河古镇史话(四)

    中华燕氏网 2009-3-4 12:34:08 燕旻搜集


燕国变迁

  中国古都文化,有着及其深厚的历史内涵,了解它的每一个特定时期演变过程和现象、特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区域环境的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开发。在我国众多古代都城当中,历经千年者屈指可数,在数千年之上者,更是寥寥无几。而位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至今已经历了三千余年历史,它称得上是北京最早的都城,也可以说是北京之源。
  据历史文献记载,现在的北京地区和河北省北部以及辽宁西部一带,在古代分布着几个不同的族和方国,其中包括肃慎、燕、亳(BO)孤竹、山戎等。孤竹国在河北省卢龙一带,山戎族活动在燕山南北,燕、亳处于今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在夏商时期,北京及其附近一带,分布着一些小国,如古燕国、孤竹国等,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几个不同族共同生活在这里。

燕国变迁•古 燕 国

 古燕国最早建立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考证。但是有关商代时古燕国的情况,最迟可在文献和甲骨文中找到。《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及武王克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这是周天子派詹桓伯对晋国说明周初时期北方疆界时的一句话。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早在武王克商之前,“肃慎、燕、亳”等国就已经存在。也就是说,古燕国的地理位置在北方,这里是北方的居民的所在地。正因为如此,武王克周以后,才能成为西周的“北土”。而所谓的“燕”就是“燕国”,即周初封燕以前活动于当地的古燕国。
  中华民族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现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而真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
  根据晋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河南汲县战国魏墓发现的《竹书纪年》记载推算,夏朝大约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夏禹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大国––夏朝的创始人。他疏通河道,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致使“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至今。传说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当了国王,建立夏朝。夏朝的建立与发展,成为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夏朝从夏禹开始,到夏桀灭亡,共传了十四代,十七王,约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夏人活动的范围,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的地方,南接湖北,北入河北。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其势力范围和影响达到黄河南北,直到长江流域。
  那么,夏朝的疆土如此辽阔,势力如此强大,怎么会很快就灭亡了呢?要知道,夏朝时期社会早已分化成统治和被统治阶级,即奴隶和奴隶主贵族。这两大对抗阶级,在社会发展中必然会产生矛盾和斗争。夏朝统治者和贵族奴隶主拥有相当数量的男女家内奴隶(即臣、妾),还有众多的从事生产的奴隶。这些奴隶大部分来自战争的俘虏,还有一部分是生活在底层的奴隶。夏朝建立的国家机构,有管理畜牧的牧正,有管理膳食的庖正,有管理车旅的车正等一系列官职,还有军队、刑法、监狱。奴隶们在生产生活中,稍有不顺奴隶主贵族者,便会遭到制裁。奴隶们不堪忍受统治者和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及压迫,或相率逃亡,或起而暴动,造成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夏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孔甲(第十四个国王)时,淫乱无度,激起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到夏桀(孔甲四世孙,第十七个王)即位,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加上夏桀的残暴以及无限制地征用民力,因此导致奴隶和平民的怨恨及反抗。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夏的属国商族乘机灭夏。面对复杂而严重的形势,夏桀也想尽力挽救他垂危的统治,但此时已众叛亲离,陷于孤立。夏、商会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战败南逃,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汤乘胜西进,很快占领夏朝的统治中心,灭掉夏朝的属国,建立商朝。
  商朝,是成汤灭夏以后,成为我国历史上建立起的第二个统一的奴隶制大国,国都建在亳(今河南商丘北,一说在今郑州)。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因而商又被称为殷,或殷商、商殷。商朝的统治阶级––奴隶主贵族,非常迷信上帝和鬼神。他们不但残酷的剥削压迫奴隶和平民,而且还任意杀死奴隶,用大量的奴隶作为牺牲品祭祀上帝和鬼神。奴隶主贵族死后,还将大批奴隶作为殉葬品埋入墓中。为了反抗奴隶主贵族的压榨和统治,奴隶和平民曾采用过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和斗争,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这在商朝后半期的王都––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中可以得到验证。迄今为止,商朝是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一个朝代。
  商朝从汤到最后一个王纣灭亡止,经历的历史大约有六百年(约公元前十七世纪至前十一世纪),共计传了十七代,三十一个王。最后的一个国王叫帝辛,又叫纣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武王伐纣的纣王。
  武王伐纣是怎么回事呢?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他对我国东南地区的最初开发和经营,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为后来中原文化发展到东南地区奠定了基础。应该说,纣王在我国历史上是做过一定贡献的。但是,他又是一个人人皆知的荒淫暴虐的国王。他很荒淫,喜欢酗酒玩乐。为了满足腐败生活,他在国都附近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修建了豪华壮观的离宫别馆,还建了一座高大的鹿台和一些林苑等娱乐场所。搜集一些狗马奇物,各种珍禽鸟兽养在里面,日夜与宠爱的妃子妲己以及一些贵族幸臣们饮酒作乐,过着荒淫无道的生活。由此,使得商朝坏人当权,人民怨恨,耕地荒芜,资源耗尽,导致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加剧。周武王正是选择这样的时机,领导一些部落、方国,发动了伐纣灭商的战争。
  约在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在进军到距朝歌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地方,举行誓师大会,列举了商纣王的许多罪状,鼓动军队与商纣王决一死战。这时候,商纣王才停止了歌舞宴乐,和贵族幸臣们商议对策。可是,他的主力军队还在其他地区,一时难以调回。怎么办呢?商纣王只得将俘虏过来的东南夷和大批的奴隶武装起来,临时拼凑了十七万人的队伍开向牧野。然而,这些人与周军相遇,没有一点战斗力。两军对垒,立即倒戈,而且杀向纣王。历史上的“前徒倒戈”就是讲的这个故事。牧野一战,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商纣大败后连夜逃回朝歌,周武王率军紧追不放,随后进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走投无路,只好登上鹿台放火自焚而死。周武王完全占领商都以后,宣告商朝灭亡。
  历史上,商王朝是黄河流域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其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所以一些小国便依附于商。当时的燕国就是北方臣属于商的一个小国。
  周武王灭商以后,为了加强统治区域的控制,将分封制进一步扩大,凡是当时周王朝势力能达到的地方,都分封诸侯去加以控制。据说武王、周公、成王三人分封的诸侯就有七十一个,其中有十五个为周公的兄弟,和周公同姓的姬姓有四十个,其余大多是周族的亲戚。“封召公于北燕”,燕召公就是其中之一。这些被分封的诸侯掌握着军队,控制着属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维护着周王朝的统治。
  关于古燕国的情况,有关文献作过较为详细的阐述。如“甲骨文中有一‘妟’字,是方国的名称,这个方国应该就是古燕国”。在金文中,“燕”写为“郾”、“”或“匽”。如“燕侯”、“燕王”的“燕”字,金文中均作“匽”、或“郾”,称为“匽”、“郾王”,由此可知,燕国即“郾国”。郾字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写法,最早在甲骨文写作“妟”,西周、春秋的金文中写作“妟”或“匽”,战国金文中写作“郾”。其变化规律是由简到繁,而“妟”字是“郾”字的最早写法。《说文》:“匽,匿也。妟声。”“妟,安也。从日、女。”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谓妟像女子妟坐之形。但是学术界也有人认为,写作日形女形的“匽”字亦为讹变,即认为“匽”字并不从日从女,而是燕匿于巢的象形,因此“匽”、“燕”同义。因此,说“妟国”、“郾国”应该是燕国。不过,它指的是西周以前的古燕国。秦汉以来所传文献中燕国的“燕”字均作“燕”,但是西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燕国的“燕”字均作“匽”,战国时又加邑旁作“郾”。于是遂有人认为“匽”当是“燕”的本义。其实“匽”仅为“燕”的假借字,方濬益《缀遗斋彝器考释》匽侯鼎释文引潘祖荫(伯寅)说“此匽当为燕之假借字”,是对的。但是在商代燕国的“燕”究竟作何字,是作“燕”抑或作“匽”,则至今未能找到并确定与之相对应的国名称谓。
  那么,甲骨文中常见的“妟(yan)来”和“妇妟”又是怎样一回事呢?所谓“妟来”,是指妟国之人到商王朝来。甲骨文中对此事进行过多次占卜,说明他们之间的往来是比较多的。所谓“妇妟”,指的是妟国之女嫁于商者。可以看出,国与商王朝不仅彼此往来,而且还互相通婚。据史书记载,商王朝是黄河流域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因此有些小国依附于商。妟国就是当时北方臣属于商的一个小国。燕地产白马,在文献和甲骨文中均有记载。甲骨文中有卜文辞:“贞,妟乎取白马氐(氐,我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名)”。可以看出,妟国地区不仅产白马,而且还以白马作为向商王朝交纳的贡物。
  古燕国是何时灭亡的呢?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商末周初。《史迹.燕召公世家》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所谓“北燕”,就是“燕”。“燕”,既是国名又是地名,称其国即是古燕国,称其地则为燕地。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召公奭为周之同姓,一直活动在陕西渭水流域。当初,他与北方燕地并没有关系,只是由于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统治北方疆域才将他封在这里。召公被封于燕之后,以地名为国号,沿用俗称,将自己所建的国家成为燕国,这就是西周时的燕国。此后,在文献中再也不见有关古燕国的记载。古燕国灭亡的时期,大约就在此时,其原因可能是被西周的武装力量征服所至。
  由以上情况可以得知,远在周武王灭商以前,琉璃河一带就已经自然发展成了奴隶制国家––古燕国。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同姓贵族召公奭于北燕,燕国的始封人是召公奭的长子。由于燕臣服于周,遂有了燕国的由来。尔后,燕的势力不断发展强盛,周武王又把褒分封给帝尧后代的蓟也划归为燕的领地。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燕国并吞了周初的另一个封国––蓟。《史记.燕召公世家》上记载了公元前九世纪燕惠侯以来三十五代王、侯的世系,自燕召公以下至燕惠侯九代燕侯的名号,西汉时期就已经失传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