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失落的上甘棠
- 中华燕氏网 2012-8-28 21:33:19 吕定禄
伴随着地理的变迁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逐渐推进,具有千百年文化积淀的一些古建筑群落,尤其是那些演绎风俗民情的古村落,有的已经湮没了,有的唯有残迹可寻。湘南都庞岭下的谢沐河畔,一个浸润着1200多年风雨雪霜的古村落,宛若一颗失落而尘封的翡翠,因由“女书”名扬海内外的缘故,就这样脱颖而出了。
经湖南省考古专家评估认定,这就是到目前为止,在湖南境内属创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延续时间最长、文物古迹最多的村落——上甘棠。这是一个隐居在山水环抱之中,朴素而古雅的建筑群。青山。绿水。小桥。人家。构成了一幅湘南美丽的立体风景画。
上甘棠是一部民间珍藏的线装书。当你走在那幽幽的布满青苔的石板路,你仿佛走进了上甘棠那古老的历史。你脚下的每一片寸土地,你身边的每一块青砖方石,都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它记录的是上甘棠岁月的沧桑,历史的辉煌。这部书的书名就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上甘棠村西头的月陂亭磨崖,有一方明朝万历乙亥(1575)年刊刻的《颂邑候何公惠政碑》,其中一段碑文为:“夫甘棠何以名?昔,召集臣过化永郡,此土之民尤深德之,故取《诗》曰:‘勿翦勿伐’之义,名其居,以寄其爱耳,厥义也远矣哉”。
1922年编撰的上甘棠《周氏族谱》,有一篇周邦翰写的《村舍山水记》,开头写道:“余少时闻诸父老俗谚云:‘永明有甘棠’。及长,读《通典》,称古谢沐县属甘棠村。又读《风》诗,召伯布化后人勿翦勿伐甘棠树。汉时,必有循吏莅任如召伯者,故甘棠得名焉。”
碑上和文中都提到了《诗》和“勿翦勿伐”。翻开《诗经》,在第一卷《国风•召南》中有一首《甘棠》诗:“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据史料载,召伯,又作召公,与周武王同姓,姓姬氏。他曾辅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北燕。《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候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所职者。召公卒,而民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下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周氏族人取甘棠为村名,倒不是特别地对甘棠(甘者,甜也;棠者,梨也。甘棠即甘甜的棠梨)这种树木的喜爱,而是因为把甘棠作为清廉政治的象征。用村名象征清廉的政治,其寓意是在于拥戴惠政,爱护惠政。此为其一。其二是由于传说周氏出自姬姓,是用国名作为姓氏的。自古公亶父把族人迁到周(今陕西歧山),改国号为周。后来周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周朝历经三十四个国王,共八百多年。到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周王族也就降为庶人,就用“周”作了自己的姓氏。姬氏是以姓为氏的,出于周族的姓是后稷的后代。姬是尧用远祖黄帝的姓赐封的。所以用“甘棠”为村名也就含有光宗耀祖的意思。
创建于1000多年前的村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村庄的名字始终不变,村庄的位置始终不变,永久居住的家属始终不变,这在湘南,乃至湖南和全国都是稀少的。
上甘棠是一部中国南部村落发展的简史,这部简史叙述了一个村落发展变迁的历程。
周氏族谱上的史料,演绎了上甘棠这个村落的发展变迁的历史。周氏家属在此宝地定居了1246年。周氏第六世祖周如锡、周如镯两兄弟共生育二十四子,因按辈份排行弘,又俗称二十四弘。其十五子弘本居谢水、沐水交汇处的昂山旁,十七子弘顺居相隔两里地的谢沐河下游。历经数百年,如今,各自繁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自然村。村民就这样很自然地将居上游的村叫上甘棠,居下游的村称下甘棠。
上甘棠是一本代表湘南风格的民居风景画册。这本画册所绘制的作品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建筑文化遗产。
上甘棠村属于典型的聚族而居所形成的村落。院墙高筑、古朴端庄、遗风依旧的上甘棠村依山傍水。她充分利用山水地形,沿河向南布置村内交通主干道,再与主干道垂直交叉布置10条次干道。现共有村民453户,1865人,除7户是新中国成立前后迁入的异姓外,其余都是永居此地的周族人。 全村约200多栋房屋,多为上下两层楼房,三层楼房就较少。多为明代和清代建筑,其中8座保存较完好的民居跨越了3个世纪。整个村落分10族布局,各自沿次干道及次干道左右设置的小巷道向后延伸布置住房,形成特有的民居结构。村内主干道均设置糟门,后靠屏峰山脉,前临谢沐河水,形成“围城”格局。各户以天井组合成住宅单元。屋角突起的马头墙异彩纷呈,檐饰彩绘,砖雕、青石花格窗交相辉映。斑驳的粉墙黛瓦,隐现昔日的辉煌。远看,错落有致;近观,山重水复。行走其间,柳暗花明。那些琳琅满目的雕画,禀实厚重的石刻,精致流畅的木雕,演绎的是丰收祥和的太平景象,折射出的是上甘棠先辈勤劳的精髓。
村前有河如玉带,河名谢沐河,落花时节,村旁的那些树木的花都扑散到水里,粉红的都扑满了整个水面,于是,便流淌了一河的香。间或有鹅鸭划过,随后是鸣声清明、水纹依依。动静交融,浑然一体。那河迂回曲折,绕村而过。在村前一公里处形成了千余米长的地下溶洞和暗河。水为村之魂,上甘棠人企望的是这条河水给村人带来灵气。河上有桥,麻石搭砌,谓步瀛桥。这桥便是一景。桥是古上甘棠人停滞的梦,奇巧的身姿就是精灵飞舞轻灵的翅膀,在阳光下透明而朴直,在细雨中清雅而迷离。大块的青石砌就出妩媚的弯眉,荡漾的水波掩映着含情的美目。那么随心所欲轻轻舒展便成了一道风景,跨过潋滟的水纹,掩入整幅水墨之中。小桥流水,柳丝炊烟的平淡,隐寓了上甘棠这个千年古村的性格。石桥。青石板路。廊檐。相映成趣。使这村把江南水乡的秀丽风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漫步在村前,有鸟鸣声在清风中荡漾,一切都是那么平静,那么真切,那么令人陶醉。
上甘棠还是一本颇具特色的历史文物和民俗、书法艺术资料集成。这些资料集成所辑录的都是弥足珍贵的宝贵财富。
上甘棠村从村头到村尾,浓荫幽绝当中,随处散落着难得一见的古迹。有始建于南宋的文昌阁;有建于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的4座古色古香的门楼、明嘉靖十年(公年1531年)的石板路;有清乾隆年间的步瀛三拱石桥,还有1200多年前年的古驿道、古驿站和500多米长的防洪墙等。在月陂亭几十米长的石壁上,镌刻着有24方古代石刻。这是在湖南境内首次发现的一个家族千年发展史的摩崖石刻。石刻绵延宋、元、明、朝四个朝代,内容十分丰富,有叙事文、唱和诗、八景诗,有劝谕文等。主要内容是讴歌上甘棠的美好风光,劝导后人修身之德和纪念该村修路、架桥、建学堂等公益事业。众多的碑刻,字体风格各异,行书、楷书、隶书、草书一应俱全,不仅具有较高的书法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而且在思想上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这些都是专家学者们研究宋、元、明、清时期的乡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书法艺术的珍贵史料。用考古专家话说,这是一个“封建农村社会历史文化和宗族活的标本”。更难得的是还有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的书法题辞“忠孝廉节”的摩崖石刻,每个字宽1.3米,高1.8米,端庄肃穆,遒劲有力,叹为观止。与长沙岳麓书院文天祥的手书如出一辙。
上甘棠这部书内容丰富,历史久远,为我们研究明清时代的乡村历史、民俗,尤其是湘南的历史、文化、宗族、宗教和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社会组织细胞,提供了佐证和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虽非博大精深,却是韵味无穷。青山依旧,岁月无痕;小桥无言,流水有声。走马观花,随处翻动几页,只是略知其一二,倘若时间充裕,还可回眸而视,细细品尝其宋元磨崖真迹、明清廊桥遗风。走出上甘棠村,回头看那屋,那山,那水,但见炊烟袅袅,屋舍如画,山水如诗。于是便生出了许许多多关于那山,关于那水,关于那屋的遐想:有淡淡的书香,有浅浅的水墨渲染,更有浓郁的历史烟雨浸润,渐渐地让人酥骨、迷魂、醉人,让人久久不忍离去,希望能慢慢细细地感受这健康与自然闲适的桃源生活……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