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渎之一《济水》
- 中华燕氏网 2020年5月11日 燕飞编辑
济水,古代四渎之一。是黄河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菏泽,古泽名),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济水流域布满了先民生活聚落--仰韶、大汶口、龙山、岳石等文化遗址,是中原先民文明的发祥地。
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济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会合形成巨野泽,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
《汉书?地理志》记载,济水"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河北部分源出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下游屡经变迁。河南部分本是从黄河分出来的一条支流,因分流处与河北济水入河口隔河相对,古人把它视为济水的下游。
据《菏泽县志》载:"自汉以后济水故道有二,一是自河南仪封县界流入曹县北三十里,又东北经定陶县南谓之南济;二是自隶东明县流入,经菏泽县南谓之北济,二水在巨野合流(入巨野泽),北经郓城县南,又东北入东平州界。再经大清河(当时的济水下段)入渤海"。
济水是四渎之一,四渎为中国民间信仰的河流神的代表。记载首见于《尔雅·释水》,曰:“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说明了江、河、淮、济为四渎的原因是此四者均流入大梅。我国古代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称呼,即今日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其中淮河、济水古时候也独流入海,故得与江河并列。淮河、济水先后被黄河改道所夺,淮河下游淤塞后改注入长江,而济水故道即今之黄河下游)。
《风惜通义·山泽》引《尚书大传》、《礼三正记》继续解释说:“渎者,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民陵居,殖五谷也。江者,贡也,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淮者,均,均其务也。济者,齐,齐其度量也。”这种信仰其实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因为古人认为凡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的都是神,河流给人们丰富的水源,有可供给人们食用的各种鱼类,但有时也有危胁人类生命的各种怪物,于是对之产生敬畏之情,立庙祀之。从周朝开始,四渎神就作为河川神的代表,由君王来祭祀。
据《礼记·王制》,古代的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即五岳与四渎。唐代始称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金、明等代袭之。汉、唐史书记载,鲁北的主要河流有三:济水在南,源水居中,黄河最北,济南即因为地处济水以南得名。济水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称允水,东流称济水。东汉以后,黄河改道,在武陟、修武间,济水注入,经河北、山东两省入海,河南境内已无济水,而山东境内的菏水、汶水等仍沿济水故道汇流入海。所以唐代人改称清河(后又称大清河或北清河),以别于古之济水。据说因水色清澈而得名。从此,山东境内只知有清河,而不知有济水了。
四渎之一的济水,由此得名者有济源、济阴、济宁、济南。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