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燕氏论坛 >> >> 浏览主题 版主
 
 燕氏文化   女性风采   站长信箱   信息之窗   寻根问祖   企业平台   会员   公告   家谱字辈   古今名流   七嘴八舌   功德簿  全部分类
  主 题: 寻根溯祖 已阅:3459 / 回复:4(楼主)


寻根溯祖
   追溯燕氏起源,首先必须了解姓氏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变的过程。
   “姓氏”是人类个体与生俱来的第一符号,也是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家族或宗族的群体标志,是人类社会维系血亲、区分族别的重要依据。
   “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二者皆具有家号、族号、宗号之含义。但在先秦时代“姓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别婚姻,氏明贵贱”,是对姓氏不同内涵、社会功能及其产生的历史渊源的高度概括。正如《国语.周语》所云:“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也就是说,姓表示宗族的起源、出处,是原有的,大宗的族号;氏是后起的,是分支的,小宗的族号;先有姓,后有氏,姓大于氏,氏统于姓;姓是氏的源头,氏是姓的分支。然而,姓与氏的区别,不仅仅是源与流的简单关系,其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姓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是地域区分的符号。姓侧重于血统关系,氏强调地域的概念。“因生赐姓,胙土命氏”,高度概括了姓与氏的本质区别和内涵。
    到春秋末期,战国之际,由于社会处于急剧变动之中,姓氏相别的制度发生动摇。秦灭六国之后,由于社会的大变动,使往日的旧贵族沦为庶民,昔日的平民上升为新贵,“胙土命氏”的宗法制度荡然无存,“氏明贵贱”的社会功能也随之消失,作为宗族标志的“姓”与“氏”已无实质性的区别,姓氏成为仅仅表明个人及其家族血缘关系的符号。所以秦汉以后,姓氏混用,姓氏合一。这是姓氏演变的一大转折,至此,姓氏体系基本定型,历朝历代虽有所变化和发展,但基本上都遵循了“姓氏合一”这一模式,延用至今。

作者:和为贵 (2009/1/8 15:51:18)   回复此贴
  回复:寻根溯祖 第 1 楼

燕氏起源
     (一) 燕氏起源
    对一个悠久古远的民族历史作追根溯源式的追问,一定会追到神话传说时代。
    中国的神话时代始于盘古开天辟地的时代。盘古为天地的开创者,是中国人心目中伟大的人格神和创造神。
    中国的传说时代由五个传说不一,号为“五帝”的领袖人物统领,故传说时代也称五帝时代。《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本纪》作为我国有史之开篇。《史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原是黄河流域一个部落联盟的领袖,生活在大约四〇〇〇多年以前。由于将黄帝看做中原各族之共同祖先,故史书上,多将尧、舜以及夏、商、周三代之创始人,视为黄帝之后裔。传说黄帝原居西北方,因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又号有熊氏。长于姬水,又以姬为姓。黄帝部落和西方的炎帝部落联合,打败了南方的蚩尤部落。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故中华各民族人民都称自己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周王朝由周族建立。周族是差不多与夏族和商族同样古老的民族。始祖母姜源为黄帝曾孙帝喾之妃,她处在母系氏族制时代(即传说时代)。姜源生弃,弃便是周族始祖。因攀上了帝喾姬骏(应去掉马字旁),故周的始祖弃姓姬,周王朝的王室为姬姓家族。经过十三代传至古公亶父时,周室发展更快,开始营筑城郭宫室,分邑而居。又作五官有司,管理庶务,开始组成国家形式,国号曰“周”。自周族发展成为周国以后,虽然臣服于强大的商王朝,但已经开始萌动取代商朝的雄心,所以史称周朝王业从这里开始,后来周文王尊古公亶父为太王。古公死后,幼子姬季历继任国王。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任国王。姬昌被商纣王封为西伯——商朝在西方的诸侯之长。姬昌利用西伯职务之便,更加名正言顺地征伐西北方众多的诸侯部落,商纣王也曾发现姬昌的迅速发展将于己不利,将他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后周国大臣用美女宝马贿赂纣王,纣王于是释放了西伯姬昌。这无疑是放虎归山。西伯回国后,决心灭商,拜德才兼备的吕尚为军师,受命称“文王”,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扩充势力范围,周国很快就发展成为足以与商王朝抗衡的强国,史称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这就为他的儿子姬发最后灭商奠定了基础。
    周文王死后,其子姬发继位。这时商王朝已经彻底腐朽,气数将尽。末代君王不仅荒淫无度。而且穷兵黩武,国力损失惨重,人民怨声载道,诸侯纷纷叛离。周武王顺天下大势,联合诸侯方国力量,声势浩大地向商纣王进攻。周武王十一年(即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一战,击败商王朝军事主力。纣王惨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乘胜进击,粉碎叛乱,征服九十九国,最后才班师西归镐京(今陕西长安西北),定都于此,史称周。
    武王作为使周族姬姓王室正式登上王朝历史舞台的首任国王。他以太公望(即姜子牙,又名吕尚)为军师,以弟弟周公旦为政务辅佐,以召公奭、毕公高为左右助手。这些人都是德才兼备、风流一个时代的贤臣,他们共同辅佐武王完成了灭商建国大业。武王建立周王朝之后,首先采取的重大措施是安抚殷民和封邦建国,封太公望于齐国,封弟周公旦于鲁国,封同父异母弟召公姬奭于燕国,封弟叔鲜于管,封弟叔度于蔡,封弟叔振铎于曹。
    公元前1045年,武王封召公姬奭于燕(辖地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建都于蓟(今北京市)。开国国君召公姬奭自己留在镐京辅政,而派其长子克(一说旨)就封,成为第一代燕侯,克的后代世袭燕君共四十三代,燕王子孙以国名为姓,称燕氏。《康熙字典》解释“燕”为:“燕召公之国。邵公奭封燕,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汉有燕仓,按《史记.仲尼弟子传》:燕伋字思。是春秋时即有燕姓也。”
    燕氏起源还有另一说:出自姞姓,也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有后代名伯倏,在商朝被封于燕(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后南燕灭国,伯倏的后裔便以国名命姓,为燕姓(见《中华百家姓秘典》)。《左传.隐公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中的“燕”即指南燕国。《康熙字典》解释“燕”也说:“南燕国,今东郡燕县。燕有两国,一称北燕,故此注言南燕以别之。东郡燕县南燕国,姞姓,黄帝之后也。又姓。”
                         湖南桃源燕礼之根据史料整理
该帖子被和为贵在2009-1-22 11:09:49编辑过
该帖子被和为贵在2009-1-22 11:11:17编辑过
该帖子被和为贵在2009-1-26 7:51:39编辑过

作者:和为贵 (2009/1/8 15:54:24)   回复此贴
  回复:寻根溯祖 第 2 楼

(二)  郡    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面积较县要大,战国时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郡望百家姓》记载:燕氏望出范阳郡。《姓氏考略》记载:望出上谷、范阳。一、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后置上谷郡。郡邑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二、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三) 堂  号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号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号。
燕氏堂号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范阳堂”是以地域命名的堂号,因范阳(今北京市西南)是燕氏的发祥祖地。而燕氏的另一堂号《招贤堂》则是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即战国时燕昭王要振兴燕国,就以优厚的待遇向天下招贤。许多贤士从四面八方奔赴燕国,燕国于是得到振兴。
                                   湖南桃源燕礼之整理
该帖子被和为贵在2009-1-22 11:07:47编辑过
该帖子被和为贵在2009-1-22 11:12:25编辑过

作者:和为贵 (2009/1/22 11:06:27)   回复此贴
  回复:寻根溯祖 第 3 楼

(四)  湖南武陵源燕氏迁徙繁衍考
    西周初期,召公姬奭因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有功,被封于燕(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建都蓟(今北京),燕召公的子孙就以国为氏。《史记.仲尼弟子传》:“燕伋,字思”,是春秋时即有燕姓也。燕伋为孔门高弟,世居山东兖州府(待考),为儒籍,后人均习儒业。秦政无道,祸及儒生,我族之习儒业者,咸畏秦法严酷,避难四方,不敢复归故土。我湖南武陵源红莲湖燕氏远祖祖籍山东省沂州府沂水县符竹村,随着历史造成的人口大迁徙,燕姓自此南迁。
    据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三家绾《燕氏族谱》记载,我武陵源红莲湖始祖桂茂公之前廿二世祖燕维桃,原居福建邵武府建宁县,后迁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为迁江西吉水县燕氏始祖。传至十一世祖燕仕朝(奉敕更名喻),为迁湖北武昌府蒲圻县始祖。燕喻生子逸德,德生用简,简生维善、维礼,礼生玉琏,琏生世荣、世鹤、世英,荣生大济,济生勉,勉生国华,华生逢贵,贵生胜初、胜役、胜学,役生曰大、曰龙、曰虎、曰成、曰榜,榜即迁武陵源红莲湖始祖燕桂茂公。
    以上由燕喻传至燕桂茂公共十一代,与湖北宣恩、湖南龙山《燕氏世系录》所载略有出入,《燕氏世系录》载燕喻生子秀山,而三家绾《燕氏族谱》载秀山为迁湖南永定青鱼潭(即今张家界市永定区三家绾)始祖,秀山公名曰通,与桂茂公曰榜同辈,故依三家绾《燕氏族谱》所载。
    迁武陵源红莲湖始祖燕桂茂公,名曰榜,行五。自洪武二年由湖北蒲圻县宦游楚南,居桃源县白石村红莲湖(今桃源县郑驿乡塘河村龙坪组)。妣刘、丰氏,生子五:星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公。现分述第二代诸祖后裔分布繁衍情况:
    星一公,字太四,号燕行,妣尹氏,生子二:长文青公,次文望公。今佘家坪乡的盘龙山、骑龙山、赫曦峪、天宝、南岳、新港、金子山、猫儿岩、六角垭、龙阳坪、三圣殿、黄荆峪、龙朝寺,凌津滩镇的一甲城、岩子潭,龙潭镇的小洑溪、鄢家溪、郭家桥、先良、枣儿垭,三阳镇的茅叶寺、新屋、红岩垱,以及漳江镇,深水港乡的木公桥,沅陵县的燕家台,张家界市的王家坪、浮流溪等处燕姓均属文青公之后裔。今观音寺镇的大洑溪、燕家坪、观音寺,龙潭镇的龙潭水,三阳镇的三阳港,漳江镇的延溪、西寺坪等地属文望公后裔居地。
    星二公,妣阙氏,据龙虎燕家湾老谱记载,星二公生子三:长如琪、次如玑、三如琯。如玑即伯玑公,又名赐彬(文彬),其后裔分布今寺坪、郑驿、杨溪桥、沙坪、马石、茶安铺等处。而如琯则为龙虎等处之祖。
    星三公,妣张氏,生子一,即文贤公。其后裔分布在今沙渡河、黄溪港、浏让垱、花猫堤、燕家桥,茄子滩、陬市、木塘坪、盘塘桥、浔阳坪、九溪及龙山县、桑植县、湖北鹤峰、宣恩等处。
    星四公,字岑九。星五公,字席珍。该两房之后裔尚待查考。
该帖子被和为贵在2009-1-23 19:43:58编辑过

作者:和为贵 (2009/1/23 19:33:04)   回复此贴
  回复:寻根溯祖 第 4 楼

桂茂公后裔向外迁徙的已有不少,现根据老谱记载整理如下,其地名均为旧名。
星一公长房:
五代祖
必鸾公之子燕雄,雄公生鸿,明朝时迁辰州沅陵县浮流溪,即今张家界市王家坪镇浮流溪。
必凤,后裔于明朝在人字派时迁徙贵州省。
九代祖
人瀛,弼公曾孙,士俊之子自明末徙居云南大理府。
十代祖
之蕃,后裔迁永顺府龙山县。
十二代祖
以庄,长子天应后裔迁湖北鹤峰州。
以朝,三子天儒迁湖北鹤峰州。
以祯,子孙于乾隆初迁湖北施南府利川县。
以绍,率子孙迁湖北施南府恩施县。
十三代祖
天恩,子邦定迁广西。
天源,子邦盛后裔绍伋迁广西。
天明,所生三子俱迁龙山县。
天纵,子邦泰后裔绍昌迁四川酉阳州石堤司硬寨堤。
天文,子邦泰迁广西。
天祚,子大文、大武俱迁沅陵县浮流溪,即今张家界市王家坪镇浮流溪。
十四代祖
大禄,子孙迁湖北省来凤县兴龙坪。
大虎,次子宗鸿子孙迁广西。
邦道,迁永顺府龙山县二率里。

星一公次房:
六代祖
大夏,禀生,永州训导,后升江西广信府上饶县教谕。
大训,贡生,武昌大冶县训导,后升广西玉林州博白县教谕。
七代祖
廷赞,举人,以军功官至广西桂林府协镇兼督军门。
八代祖
云,贡生,升广西思恩府宾州州判。
拱极,庠生,中举后任广西岑溪县知府,后升兰陵府知府。
以均,贡生,迁江西。
以镇,举人,讨贼立功特授台湾参将,复升云南总镇。
十一代祖
士誉,副榜,任湖南靖州绥宁县(今邵阳市绥宁县)教谕。
凌春,举人,官总镇,后迁贵州。
十七代祖
起烈,晚清王朝刑部主事,甘肃省甘州府知府兼甘肃西宁兵备道台,诰封通议大夫。

星二公房:
十一代祖
天文、天佑、天相俱迁四川梓桐县。
天桂、天格迁四川省。

星三公房:
九代祖
天经,雍正初携眷云游,乾隆丙子年,始迁桑植,旋迁湖北恩施,丁丑年迁湖北鹤峰扁天坑。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湖南武陵源燕氏后裔为祖国建设,扎根祖国各地,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其中不乏名人志士,尤以星三公后裔国桢、国材教授享有国际名人殊荣。武陵源燕氏后裔名人录对所有名人均已详载。他们不仅是我氏的光荣,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
                        湖南桃源燕礼之整理



作者:和为贵 (2009/1/23 23:51:2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4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燕氏论坛  执行时间:742.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